1、从看天吃饭到四季不断, 果蔬住进“智能房”
走进隆昌镇古北口村设施农业产业园,草莓苗在肥沃的基质中铆足劲儿向上生长,畅快地享受智能控制系统创造的恒温“空调房”,勃勃生机在大棚里晕染开来。
“以前搞农业是靠天吃饭,现在可不一样!靠技术、靠科学。”隆昌镇实施农业产业园负责人贾永成说。
该设施农业产业园一期占地面积5亩,建设有智能温室大棚并安装有智能温控、水肥一体浇灌设备,实行无土栽培、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大棚四季不断档,年产值能到100万元。项目二期建设冬暖式日光温室7座,用于应季果蔬和反季节果蔬的种植生产,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40余万元的收益。
在大庙村的日光温室大棚内,一排排近两米高的番茄秧上硕果累累。种植户金湘君和几位村民一起,将收获的番茄进行修整、摆放、称重,一派繁忙的景象。
“我这批番茄是7月定植的,现在正是采摘和销售的旺季,目前我有6个暖棚,以种植口感番茄为主,主要销往镇内各大超市。”说起今年的收入,金湘君一脸喜色:“目前一年能种植两茬,每茬番茄亩产能达到15000斤,亩均收入能超过15000块钱。”
在智能温室、塑料大棚、日光温室里,农业生产实现了很少甚至不用“看天吃饭”,在科技创造出的适宜环境里,各类果蔬以最“舒适”的方式生长,大大提升了土地的产出率。隆昌镇现已发展设施大棚面积约1.2万亩、播种面积1.75万亩,带动全镇近60户农户从事设施蔬菜生产、管理、销售、不断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2、从人工喂养到智能喂养,丰富肉罐子、奶瓶子
隔着玻璃向盛汇牧业现代化的挤奶大厅望去,只见一头头奶牛有序地走上全自动转盘式挤奶机。待机械触手完成挤奶,新鲜的牛奶便通过真空管道低温存储到贮奶罐中。
“不只挤奶,现在养牛也是智慧养法!牛舍里有自动推料机、推粪器,通过智能项圈、个体识别等信息化采集设备实时监控奶牛年龄、防疫、生育、健康、营养等数据信息,为生产管理每个环节提供更为精准和全面的指导服务。”厂长于志彬感慨道。
在南湾子村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牛圈里,养殖场负责人郭子飞和妻子正忙着给孕期的母牛调配营养液。“我们从2011年开始养西门塔尔育肥牛,目前发展到了170多头,每年收益大约30万元。下一步我打算再扩大养殖规模,带领更多人发展养牛产业,大家一起发家致富。”郭子飞说。
近年来,隆昌镇持续推进设施畜牧业发展,依托巴林左旗牛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的示范带动和“托养代繁”政策的支持,全镇建成规模养殖小区4个、专业养殖合作社167个、肉牛存栏2.7头、肉羊存栏20.5万头。养殖模式从“人工喂养”逐步转向“人管设备、设备喂养”,设施畜牧业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势头明显加快。
3、从费心费力到省事省心,种地越来越高效
随着秋收结束,在老烧锅村的高标准农田里传来喜报,玉米示范田里,亩均增产200余公斤,亩均增收500余元,玉米单亩测产突破了往年产量。
原来,增产增收的“秘诀”是使用了一套以密植高质量群体调控栽培和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为核心,包含耐密高产品种、导航精量播种、滴水齐苗、滴灌水肥一体化分次精准调控、化控调节、病虫绿色综合防治等关键调控技术的一整套绿色种植新技术模式。
“这套技术模式有很多新理念,集成了很多新技术,但掌握起来并不难。从品种选择、肥料、植保,田间管理的浇水次数、时间和浇水量科技特派员都手把手教,只要严格按照要求把各个环节做好,正常年景下亩产相比之前大幅提高是没有问题的。”隆胜村书记宫富江说。
除了种粮技术越来越先进,种粮的现代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从最开始的拖拉机、收割机到插秧机、烘干机、无人机,农机设备迎来了升级换代。
在老烧锅村玉米烘干塔前,一辆辆农用车拉着刚收的玉米穗等待称重质检。“这几天村民们都在忙着收玉米,我们这儿每天能收300吨湿玉米穗。”烘干塔负责人张朝晖说,“传统晾晒方式对天气依赖性高,有了现代烘干设备,玉米成品更均匀干净,损耗更少。”
敖包山村种粮大户杨晓东笑得灿烂:“我家收了100吨湿玉米穗,以前要费心费力四处找地方晒玉米,现在多省事,直接全部拉到这儿烘干,安全又放心。
目前,全镇已建成玉米烘干塔、玉米压片厂、小米加工厂等10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粮食产后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减损降耗成效日益显现。
随着技术装备逐步改善,生产管理自动控制、新型水肥一体化等设备加快普及,隆昌镇的设施产能稳步提高,资源节约成效明显,综合生产效率逐步提升,不断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